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

网瘾

三个月,每天6个小时,上瘾了




一开始对陶宏开印象就很不好,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如何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,当年正是媒体大肆将网络游戏宣扬成“电子海洛因”的时候,也的确有很多家长为孩子成天泡在网吧玩游戏苦不堪言。但我看这些报道总觉得有些问题,且不论“电子海洛因”的提法是否合适(事后证明这一说法现在也为媒体所抛弃,游戏业蓬勃发展,报纸上也开始连篇报道游戏产业的前景了),单是陶宏开的戒除网瘾的理论我就不太赞同,我看来沉迷网络原因有多种,更多的是家庭和社会的问题,而不是某种疗法就能治愈的疾病,陶老师的做法当时更像是一个心理医生,针对沉迷网络进行心理咨询,无可厚非。

后来慢慢的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了,在和菜头的一篇文章中看到,陶老师已然将这个活计当作事业,越做越大,越看越像强制戒毒了。文章中引用的在陶老师的“戒毒所”待过的人的话来看,那地方显然不是个好地方,而且对于孩子来说,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好处。现在又有人来趟网瘾这滩混水了,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《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》,其中有一条量化标准:每天上网6小时,持续3个月。看来我也是患者了。这个标准引起巨大争议,其实也很好理解,那些权威专家也不是吃饱了撑的搞个这个东西出来,为了更好地帮助网络成瘾患者告别网瘾、健康回归社会,2005年3月,北京军区总医院开展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集中住院治疗,并于2006年3月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网络成瘾诊疗基地——‘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’。”。体制里的专家们看陶老师赚得不亦乐乎,也想分一杯羹,跟家长们说,你看吧,你孩子有病了,网瘾啊,不治会出大问题的啊,快来我们中心吧。我恶心的揣测这个标准的动机就是这样的,而且应该会推广开的,这样的治疗中心,很多医院都有能力办,而会上网的孩子又那么多,一天6个小时,门槛太低了,不愁没生意。

这哥们说的挺好的:“当OLPC带着绿色的大耳朵让非洲的孩子能够接触最新的科技时,我们想浏览Wiki还要挂上恶心的代理。当大洋彼岸十几岁的孩子用课余时间破译了iPhone,这厢的有关部门还在宣扬网络的丑恶与无用。” 专家们忙着赚钱制定网瘾标准的时候,怎么很少听到有人说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网瘾呢?孩子们除了上网玩游戏,还能看什么,还有什么能提起他们的兴趣呢?带三个表?

没有评论: